,今年初在学生生涯服务系统上线了一名叫“大树”的AI辅导员。该AI就业辅导员通过自然语言处理、情感分析等技术,能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,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困惑,及时发现学生的职业规划亮点,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引领和帮助,引导他们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。且值得一提的是,“大树”是该学院组织成立专门的师生团队,以学院辅导员群像为原型推出的AI辅导员,也是该学院AI与教育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。
麦可思“学生学习与成长评价”项目中“在校生各项学业指导的参与度”指标数据显示,值得高校管理者关注的是,受访本科在校生反映,辅导员在帮助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作用发挥不足,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比例偏低。
在心理健康领域,宁波大学信息学院的“小e”不仅存储了近5年校园高频问题库,能够快速解答学生在学习、生活、实习就业等方面的疑问,还特别设置了“树洞倾诉”模式,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。
西南交通大学更是直接推出了人形机器人辅导员——“孪生数字人辅导员”。在去年12月4日“孪生数字人辅导员”发布会现场,未来感十足的机器人辅导员登场亮相。该机器人辅导员能听懂学生提问,解答评奖评优、助学政策、学籍管理、竞赛活动、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。在发布会现场,机器人辅导员还回答了主持人的现场提问,详细描述了会场情况,并解答了主持人“就业还是考研”的疑惑。
这些案例表明,AI技术正在重塑高校学生服务的效率与边界,AI辅导员的上岗,正在重塑高校学生工作的生态格局。
然而,AI技术的引入恰似一把双刃剑,在为高校学生工作注入新动能、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转型开辟新路径的同时,也存在着缺乏“人情味”的短板。
从积极层面看,AI辅导员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。传统辅导员很多时间用于处理政策咨询、证明开具等重复性事务,AI的介入使这一局面得到改观。宁波大学信息学院辅导员汪小静表示:“以前总在重复解答请假流程、评奖评优规则等事务性工作,现在‘小e’成了学生的‘24小时百事通’,我的精力更多转向个性化辅导,有了更多的时间走进学生寝室和学生面对面聊聊成长困惑、职业规划这些‘走心’的事。”
这种7×24小时的无间断服务,可以说是填补了传统模式的空白,不仅解放了人力资源,更让教育干预的时效性大幅提升。
随着AI辅导员的逐步普及,不少人心中产生疑问与担忧:“‘AI辅导员’是否会取代‘真人辅导员’?”
AI对于就业市场的冲击早已产生,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刘嘉教授曾断言,AI会取代95%的教师,在传授知识上,“(教师)不可能有Chat-GPT做得好。”
人们产生“AI辅导员是否会取代真人辅导员”的疑虑情有可原。但AI辅导员的上岗,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或人力置换,而是教育服务体系的结构性变革。
今年3月13日,上海电力大学举办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辅导员工作提质增效”专题培训,辅导员通过实操演练和互动交流,深入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、数据分析、个性化辅导等方面的强大功能;西南财经大学3月27日邀请教育领域AI技术研究与应用专家到校为全校160余名专兼职辅导员开展“AI赋能学生教育管理创新”专题培训,希望能形成“精准化、智能化、协同化”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范式。
展望未来,AI技术将持续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升级。未来的辅导员工作将形成人机协同的新格局——AI处理标准化事务,真人专注价值引导。
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,主动适应技术变革、提升智能素养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;对于学生而言,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服务的同时,也应当珍惜与真人辅导员的深度交流机会。可以预见,在AI技术的赋能下,中国高校的学生服务工作将迎来质量更高、覆盖更广、体验更好的新发展阶段。
声明: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,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(电话或微信搜索)。转载要求——
☞回复“本科就业满意度”或“高职就业满意度”,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。